2015年12月26日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民法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民本模式研究”项目组在大连海事大学法学楼114会议室召开第二次项目组研究成果汇报研讨会。会议由首席专家王利民教授主持。杨晓楠、刘艺工、罗海山、高其明、王俊峰、丁轶、张婧飞、顾荣新等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完成的调研报告进行了汇报,与会人员对汇报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修改意见。

会上,王利民教授对项目研究工作提出了以下意见和要求:
一、各子课题应当加强前期阶段性成果的研究,力争在规定的项目结项期限内有较多的前期成果发表。
二、各子课题应当进一步整体推进项目成果的研究,对结项成果有明确的计划和安排。
三、研究成果应当紧扣项目主题,成果的观点、体系应当符合项目申请书和研究大纲的要求;保证三个“关键词”——“民法精神”、“法治文化”和“民本模式”的基本概念的统一;成果质量要符合《项目研究与工作细则》的相关要求,格式规范上统一遵守10月15日的《项目成果简要格式规范》;成果内容中应当根据需要安排必要的事例和案例。
四、各子课题要按照《项目研究与工作细则》的要求,提交本年度的“成果要报”稿。
五、各子课题应当进一步修改和完善“调研报告”,根据本次会议提出的写作要求和意见,在期末前提交“调研报告”。
继续作好第一阶段调研成果与工作的整理、清理。
载止本次会议,各子课题完成的初期研究成果如下:
总论:
1.王利民:中国民法文化现代化的传统性(12000字);
2.赵忠江:民法精神(7700字);
3.杨晓楠:民法精神与宪法精神关系研究(9700字)。
合计29400字,在10月14日会议的基础上增加8400字。
子课题一:
1.刘艺工:试论人民主体地位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(11000字);
2.罗海山:契约、理性、人本:民法精神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三重契合维度(13000字);
3.罗海山:法治文化发展的民法精神主导地位的历史源流及重构(14000);
4.陈 光: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人民主体性(15000字);
5.刘琳琳:民法精神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本质 (3800字);
合计56800字,在10月14日会议的基础上增加34800字。

子课题二:
1.石 悦:民法自律构序的道德诉求(14000字);
2.王俊峰:试论民法精神视野下的养老服务社会化(10000字);
3.高其明:和谐社会的理性诉求(9700字);
4.阚 凯:主体地位的安全诉求(13000字);
合计46700字,在10月14日会议的基础上增加26700字。
子课题三:
1.李燕涛:实践理性、民法精神与法治文化的培育(13000字);
2.丁 轶:动态秩序的民法实现(18000字);
3.丁 轶:守法自律的民法实现(23000字)。
合计54000字,在10月14日会议的基础上增加0字

子课题四:
1.张婧飞:行政主体多元化——还权“社会”(6000字);
2.张婧飞:从政府到社会的法治本位(4000字);
3.顾荣新:从工具到民本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型(9400字);
合计19400字,在10月14日会议的基础上增加8400字。
子课题五:
尚海涛:良法: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制度构造(16000字)。
合计16000字,在10月14日会议的基础上增加4000字
以上合计约21万字,比10月第一成果汇报研讨会时增加约7万字,完成字数约占项 目最终成果字数(50万字)的5分之2。
根据2017年2月结项的要求,目前,不仅字数完成量滞后,而且完成成果质量距离结项要求还有较大差距。
